五胡十六国时期,鲜卑族所建立的政权种类繁多,涵盖了代国、前燕、后燕、南燕、西燕、南凉、西秦以及北魏等多个国家。特别是鲜卑慕容一族,他们的影响更为深远,先后创建了前燕、后燕、南燕和西燕四个国家。需要指出的是,这些国家的数量并不完全等同于史书《十六国春秋》中的十六国。像代国、西燕、北魏这些,便未被列入其中。
这其中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。代国本是北魏的前身,因此它本身就可以视为一个独立政权。而北魏的崛起,终结了五胡十六国的纷争,统一了北方,开启了北朝的时代。因此,在史学家崔鸿所编撰的《十六国春秋》里,北魏并未算作其中之一,而是归入了后来的正史《北史》之中。通过这一点,我们可以看出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数量之多,尤其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,几乎无出其右。事实上,鲜卑族的影响远超这段时期,从三国到唐宋,鲜卑族始终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。譬如,隋唐时期的吐谷浑便是鲜卑族的代表,唐宋时期的西夏也是由鲜卑族建立的。
展开剩余76%鲜卑族的内部复杂性也颇为引人注目。鲜卑的内迁和建立政权,使得他们与北方汉族的融合程度十分深刻,隋唐的统治者中就有不少拥有鲜卑血统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鲜卑族逐渐与汉族或其他民族融为一体,尤其是在唐朝之后,鲜卑族的显著特点基本消失,几乎成为了汉族的一部分。
鲜卑族内部,各大部落更是层出不穷。我们熟悉的慕容、宇文、拓跋、贺兰、独孤、纥奚、乞伏、秃发、段氏等部落,都是鲜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,这些部落的名字后来也成为了广泛使用的姓氏。随便提及一个,几乎都是豪门世家、王朝建立者或者雄霸一方的权力象征。譬如,宇文鲜卑建立了北周,拓跋鲜卑创建了代国、北魏、东魏、西魏,秃发鲜卑则建立了南凉,乞伏鲜卑则是西秦的创立者,独孤鲜卑在北周时期也名声显赫,最著名的如独孤信及其女儿们,段氏鲜卑更是通过女儿们的婚姻,频频与慕容鲜卑联姻,许多段氏女性最终成为了皇后。
在鲜卑各部中,慕容鲜卑无疑是最为强大的一支。慕容一族不仅建立了前燕、后燕、南燕、西燕等多个政权,还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。慕容一族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英俊与霸气:慕容廆、慕容俊、慕容恪、慕容垂等人名字气吞山河,充满了王者气息。然而,实际上,慕容一族的历史并非如外界所想的那般辉煌。尽管他们的王朝曾风光一时,但内斗和暴虐的统治性格却给他们带来了深重的内乱。除了前燕初期尝试实行汉化外,其余的慕容燕国基本上实行胡汉分治,统治黑暗且不稳定。
这些慕容家族的皇帝大多性格暴躁,缺乏明主之风,尤其是在慕容垂去世后,慕容一族再也没有出现过像样的帝王。而后燕的最后一位皇帝慕容熙,更是一个性格怪异的帝王,使得后燕的政权彻底失去控制,最终走向灭亡。
更为关键的是,尽管慕容一族在鲜卑诸族中曾一度显赫一时,最终却败给了看似不起眼的拓跋一族。吕思勉在《白话中国史》中提到,慕容氏势力在各个民族争斗的风起云涌之时迅速崛起,但拓跋氏则在多方势力衰弱之后迅速崛起,成为了最终的赢家。这其中,拓跋氏有点“坐山观虎斗”的意味:当其他势力强大时,他们则暂时隐忍,待到各方力量两败俱伤后,便出手一举成就统一北方的大业。
拓跋氏之所以能够崛起,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始终坚持韬光养晦的策略,等待时机。而慕容一族则由于内斗频繁,虽然一度雄风四起,但未能抓住最有利的时机。慕容一族的兴衰,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他们与拓跋一族在时机与策略上的巨大差异。
具体来说,拓跋氏的代国,早在315年便由拓跋猗卢建立,但初期并不强盛。而与之同时,北方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如后赵、冉魏、前燕、前秦等纷纷崛起,导致了代国处于边缘化的状态。前燕、前秦和冉魏相继展开战争,而拓跋氏则继续在北方的角落里积蓄力量。直到376年,前燕被前秦灭掉,代国也未能幸免,被前秦吞并。
然而,转折发生在淝水之战后,前燕虽然曾一度复国,但始终未能稳定政权,渐渐陷入了北方的战乱。随着后燕的分裂,慕容一族的统一愿望逐渐破灭。而拓跋一族则在此时抓住了机遇,迅速壮大。公元436年,拓跋珪最终结束了北方五胡十六国的格局,实现了北魏的统一,成为最终的胜利者。
北魏的成功,除去幸运外,也得益于其较为开明的统治者,他们懂得在别人强盛时避免与之直接对抗,等到时机成熟再出手。而与慕容氏不同,拓跋氏的统治者更为理性,知晓如何调整战略以应对复杂的局势。在这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拓跋氏最终脱颖而出,成为了五胡十六国时期最重要的胜利者。
总的来说,慕容一族虽然一度强盛,但由于其内斗激烈、王朝管理混乱,未能在北方的政局变化中保持长久的统治。而拓跋一族的崛起,则得益于他们在他国衰败之时迅速积蓄力量、抓住历史机遇,最终成功统一北方,走向了历史的巅峰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