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皇帝一生中自认为最为重要的两大功绩,首先是征讨西方的准噶尔部,俗称“西师”,其功绩辉煌卓著,世人皆知;其次则是他六次亲自南巡的壮举。虽然西师的战绩无可争议,但关于南巡,后人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,褒贬不一。
关于乾隆的南巡活动,史书中御史们留下了大量记载,因此这次我不打算再讨论南巡的得失,而是想和大家分享乾隆六次南巡的具体时间节点与详细路线。接下来,我们逐次来看:
第一次南巡
乾隆十六年正月十三日,乾隆皇帝携皇室成员正式从京城启程,采取陆路经过直隶和山东,直抵江苏的清口渡口,横渡黄河后,在天妃闸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。
随后,乾隆皇帝登上御用船只,顺运河向南航行,沿途经过扬州、镇江、丹阳、常州、苏州,进入浙江省境内,经过嘉兴、石门,最终抵达杭州。
在杭州停留期间,乾隆在著名的“观潮楼”检阅了军队,还亲临“敷文书院”视察学术场所,同时广泛游览了西湖等著名景点。期间,他还渡过钱塘江到绍兴,祭拜了禹陵以示敬意。
归途中,乾隆选择绕道江宁,祭奠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,并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阅兵典礼。然后他渡江北上,沿运河巡查蒋家坝和高家堰的水利工程,最后在顺河集登岸,转陆路经过泰安府,到东岳庙参拜祭香。
展开剩余81%到五月初四日,乾隆一行返回圆明园,完成这次南巡。
第二次南巡
乾隆二十二年正月十一日,皇帝再次从京城出发,此次路线与上次大体相同。渡过黄河后,在天妃闸再次举行了“木龙”阅兵。
抵达苏州时,乾隆与皇太后钮钴禄氏一道,亲临苏州织造作坊,察看织造机的运作。
抵达杭州后,再度举行盛大的阅兵,并安排水师的操练演习,彰显军事实力。
回程时依旧绕道江宁祭奠明太祖陵,北上巡视洪泽湖、徐家集、荆山桥和韩庄闸等多处水利设施。
在陆路返京途中,皇帝还专程拜访了山东曲阜孔林,向先贤孔子表达敬意。最终于四月二十六日安全回到圆明园。
第三次南巡
乾隆二十七年正月十二日,乾隆皇帝携众再次自京城出发。渡过黄河后,在清口东坝木龙和惠济闸举行阅兵,随后登舟巡视河堤。在焦山进行了水军操演检阅。
到达苏州时,皇帝拜谒文庙并行礼。抵达杭州的第二天,专程赴海宁检查海塘工程。
回程同样绕道江宁祭拜明太祖,举行阅兵,与皇太后亲临江宁织造作坊,观察工匠劳作情景。
渡江北上后,乾隆巡视直隶的高家堰堤和临黄坝。路经山东邹县时,前往孟子庙祭拜,随后到曲阜孔庙礼敬孔子,继而谒孔林。到达泰安时,登上泰山玉皇顶,进行庄重的拈香祭拜。五月初四日,一行人归返圆明园。
第四次南巡
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,皇帝率领皇室成员和王公大臣一行从京城启程,陆路经过清口徐家渡渡口渡黄河,并在清口东坝木龙和惠济闸举行阅兵。
抵苏州拜谒文庙后,沿运河进入浙江石门县,乘马巡城,细致观赏当地市容。随后乘轻舟前往海宁,检阅海塘工程,并观赏壮观的钱塘江潮,之后抵达杭州。
回程途经江宁祭奠明太祖陵并举办盛大阅兵,沿运河北上巡视高家堰堤工程。御舟船队抵达德州后登岸,转陆路返回京师,于四月二十一日回到圆明园。
第五次南巡
第五次南巡与第四次之间间隔了十五年,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十二日,皇帝携随行人员再次自京启程。此次南巡不再打出“奉母南巡”的旗号,因为崇庆皇太后已于乾隆四十二年去世。
依旧走陆路渡黄河,检阅清口东坝堤工工程,继而水路顺运河南下,抵达浙江石门县,骑马巡城,细察市容城貌。
随后乘轻舟至海宁观潮,考察石塘堤工程,抵达杭州并检阅官兵。
回程时至江宁祭奠明太祖陵,举行阅兵,北上渡黄河视察武家墩高家堰堤工,乘船至德州登岸,再由陆路回京,于五月初九日回到圆明园。
第六次南巡
这是乾隆皇帝最后一次南巡,乾隆四十九年正月二十一日,皇帝及随行人员从京师出发。途径山东泰安时,先后祭奠岱庙和元圣周公庙。
渡过黄河后,沿运河乘御舟南下至浙江石门县,再骑马巡城,随后乘轻舟至海宁检查海塘工程,并在尖山观潮。最终抵达杭州。
归途中再绕道江宁祭奠明太祖陵,随后北上至德州登岸,转陆路返回京师,于四月二十三日圆满抵达圆明园。
总体来看,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出发时间均在正月中旬,返程多于四月底至五月初之间,整个南巡过程持续不到四个月,路线较为固定,且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路途之上。
可以断定,乾隆对江南风光和文化情有独钟。第六次南巡结束时,他已年届75岁,体力和精力难以支撑再次长途跋涉。故而乾隆决定停止南巡活动。尽管如此,他在诗中写道:“六度南巡止,他年梦寐游”,可见他对南巡的美好记忆和深切眷恋依然萦绕心头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