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报设计 罗乐
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
“宁儿!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,实在是遗憾的事情。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,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……我最亲爱的孩子啊!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,就用实行来教育你。在你长大成人之后,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!”
赵一曼和宁儿 画像
一封家书,满怀深情。字句间,是一名母亲对孩子的歉疚和不舍,更是一位抗日英烈对于抗击侵略、挽救民族危亡留下的箴言。1936年8月2日,年仅31岁的抗日英烈赵一曼在赴刑场的车上写下这封绝笔信。
今年,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再次朗读起这封信件,仍会热泪盈眶。
成长:“我的奶奶是抗日英雄”
陈红幼时成长于四川宜宾老家,那里是赵一曼的故居。小时候,姨婆在陈红的床头挂上了一幅彩色的画,画中,一名身着旗袍的女士怀抱幼儿,坐于藤椅上——那就是绝笔信中的主角,赵一曼和她的儿子宁儿。
陈红手捧父亲和奶奶的合影画像
“那时候奶奶留下的照片很少,其中一张就是她抱着我父亲的。”陈红说,因为姨婆想念妹妹,专门请人根据照片画了这幅画。从她记事起,这幅照片就挂在床头。“所以我说,是照片上的奶奶看着我长大的。”
在身边人的讲述中,陈红始终知道,自己的奶奶是一名抗日英雄。但幼时的她,却很难将英雄跟自己联系上。“要说奶奶,我第一反应就是像姨婆那样的人。”陈红说,后来,随着年龄增长,她通过家人的讲述、自己的阅读,慢慢走近赵一曼,奶奶的轮廓才逐渐清晰。
“奶奶的本名是李坤泰,1905年出生于四川宜宾,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”陈红介绍,“为了革命事业,她后来多次采用化名四处活动奔波。1927年9月,奶奶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。在莫斯科,她与爷爷陈达邦相爱结婚,怀孕后奉命回国,从事党的地下工作。之后,孩子出生,取名‘宁儿’。”
陈红手捧父亲和奶奶的合影画像
那张仅存的母子合照,就拍摄于宁儿一岁多时。全身心投身革命前,赵一曼拍下这张照片寄给亲人,此后母子再未能重逢。
多年以后,陈红在一份资料中看到,当年,在敌人所办的报纸上称“红装白马驰骋哈东攻城略地危害治安”。《满洲日日新闻》曾描述她为“密林中的女王”。“奶奶该是怎样英姿勃勃的模样呢?”陈红心中的疑问在此后与历史的慢慢靠近中揭开。
传奇:牺牲之际留下绝笔信
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赵一曼被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。先后任满洲总工会秘书、组织部长,中共滨江省珠河县中心县委特派员、铁北区委书记,领导工人进行罢工运动,组织青年农民反日游击队与敌人进行斗争。
1935年秋,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2团政治委员,在11月间,被日伪军围困于一座山间。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,身负重伤,养伤期间被日军发现,战斗中再度负伤,昏迷被俘。日军对她施以酷刑,用钢针刺伤口,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,逼其招供。
为了得到口供,日军将她送进医院监护治疗。在医院里,赵一曼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,教育争取看护和看守人员。1936年6月28日,在看护和看守帮助下逃出医院。几天后,她被追敌再度抓捕,受到更加残酷的刑讯。1936年8月2日,在珠河被敌杀害,就义时年仅31岁。
革命烈士证书
在去往刑场的车上,她要来纸笔,写下那封绝笔信。“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,实在是遗憾的事情。”陈红每次读到这里,都会想到,当年,奶奶为了追求她的理想和信仰,放弃了太多。将要牺牲之际,最放心不下、最牵挂的是她的孩子。“一封短短的信件,‘母亲’二字就重复用了多次,她对孩子的牵挂一定很深。”
受邀参加建党100年纪念活动时,陈红坐在观礼台上,眼眶湿润。她在心中告诉奶奶,我们现在过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生命换来的,你们的追求今天已经实现了,在天之灵应该感到欣慰。
传承:年轻人有信仰很重要
陈红珍藏的这封信件,是由父亲陈掖贤亲手抄录的。她小心地用袋子包装,当作珍藏的宝贝。
革命胜利后,李坤泰的亲人几经寻找,党组织终于确认赵一曼的真实身份。1957年,在得知抗日英雄“赵一曼”就是自己的母亲后,那个乳名叫宁儿的孩子已经28岁了。在家人的陪同下,他第一次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,看到那封母亲留给自己的信件。
信件
信件
“父亲那时候肯定特别难过,他把那封遗书手抄了下来,后来寄给了我。”陈红回忆,父亲在世时,党和政府要给他发赵一曼的烈士抚恤金。“父亲拒绝了,他一直过不了自己心中的坎。那是奶奶用鲜血换的,他没办法接受,奶奶在咱们心里就行了。”
父亲还经常时常教导他们,不要觉得自己是烈士后代,就要有什么特殊。陈红也是这样告诉自己的孩子。“你去工作就得踏踏实实、认认真真地干,对得起自己的工资。”
如今,陈红仍常在不遗余力地向人们讲述赵一曼的精神。她觉得,对于年轻人来说,信仰显得尤其重要。“珍惜现在,不忘过去,希望年轻人们都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。”陈红说。
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杨涛 摄影报道
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